又是一年中秋時,人們似乎忘記了星期幾,只記得農歷八月十五了。明月清光,歸家的心總是比腳步更快。
天高月圓,叫人思念團聚。“丙辰中秋,歡飲達旦,大醉,作此篇,兼懷子由。”1000多年前的中秋之夜,東坡居士舉杯,嘆出了“但愿人長久,千里共嬋娟”的千古名篇。彼時的蘇軾與弟弟蘇轍一別七年,團聚不得,只好舉杯邀月。這是思念的節(jié)日,牽掛的情緒經過漫長的醞釀,指引著人們千里歸家。這也是團圓的節(jié)日,賞月、祭月、吃月餅……具有儀式感的中秋習俗,要一家人一起做才有意義。悅耳的鄉(xiāng)音,親切的鄉(xiāng)食,溫暖的鄉(xiāng)景,積淀著中華民族深層的精神追求,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。
天下之本在國,國之本在家。家,是“萬事興”與“國安寧”的原點和基礎。中秋歸家,捧過父親手里的那杯桂花酒,接過母親手里剝好的柚子,漂泊在外的困苦與委屈,都在此時放下,努力和奮斗的汗水,有了新的價值。知道家人是自己堅強的后盾,于是不畏艱難勇于探索;知道自己是家人永遠的希冀,于是不吝汗水一路奔跑。“萬物有所生,而獨知守其根。”無論經濟社會如何發(fā)展,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,家庭的社會功能都不可替代,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。
小家的家風與文化,始終同大國的前途和命運緊密相連。“實現中國夢必須凝聚中國力量。這就是中國各族人民大團結的力量。”如今,中秋節(jié)的意義早已由個體的闔家團圓,逐漸延伸到國家與民族的團結奮斗、共同繁榮。傳承文化血脈,強化歷史記憶,增強民族認同……從節(jié)日傳統(tǒng)中傳遞家庭美德,從家國情懷中延伸文化自信,讓千千萬萬個家庭成為國家發(fā)展、民族進步、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。
從農耕社會、工業(yè)社會到信息社會,我們的節(jié)日文化在日益開放的發(fā)展中,一方面積極傳承展現卓越魅力,一方面努力創(chuàng)新拓展時代氣質?,F在的中秋滋味,已從一枚小小的五仁月餅,延伸到手機屏幕上跳動的H5、小游戲、短視頻中,潛藏進多姿多彩的月下活動里。品種繁多的中秋食品,精彩紛呈的人文藝術……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文化不斷被多種社會文化、多樣外來文化潤澤、融合,不斷創(chuàng)造性轉化、創(chuàng)新性發(fā)展。正是這“新故相推”,激發(fā)了時代的活力,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、發(fā)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(yǎng),向世界展示了一個更加立體、更加全面、更加豐富的中國。
明月皎皎,串起人們心中對家與國的共同情愫。愿這份思念,不被隔斷、不被遺忘、不被忽略。愿這份團圓,歲歲年年常見。(高延)
原標題:【最是中秋月圓時】在家國情懷中傳承文化血脈
責任編輯:邱苗新海南手機客戶端
用微信掃一掃南海網手機客戶端
用微信掃一掃南海網微信公眾號
用微信掃一掃南海網微博
用微博掃一掃